丝路长城影像展--敦煌首展

2023-03-07 10:35:05 长城人

1.jpg


《丝路长城影像展》敦煌首展于11月2日在敦煌市美术馆隆重开幕。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正林、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校长王雷震,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敦煌市委副书记陈国材、敦煌市副市长白甲龙、敦煌市广电局局长陈锦业、敦煌市博物馆馆长石明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各位嘉宾与出席2020中国长城论坛的长城沿线党政领导、景区负责人共同参观了展览。

2.jpg

丝路长城影像展--敦煌首展开幕式

3.jpg

长城沿线的各省市近百名专家学者

参加丝路长城影像展

《丝路长城影像展》首展选在敦煌意义深远。敦煌拥有最为丰富的丝路文化遗产,敦煌是文化圣殿,人类敦煌,与我们的主题高度契合。自张骞凿空西域,西汉“据两关、列四郡”, 从张掖开始,延伸到酒泉、敦煌。敦煌就像中华文明伸向西域的手腕,成为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华文明由此远播欧亚,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敦煌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已经成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重要象征。

4.jpg

赵琛教授为敦煌市领导讲解

丝路长城影像展

此次展览由中国长城研究院主办,敦煌市文化馆、敦煌市博物馆承办,深入阐释了长城和丝绸之路蕴含的文化价值,多角度展示丝路长城的研究精华,将持续展览至11月30日。届时将向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一步传播长城文化价值,深情讲好长城故事。

5.jpg

赵琛教授为长城沿线领导专家学者
讲解丝路长城影像展

展出时间:
2020年11月2日—2020年11月13日

参观时间:
每天09:00-12:00;14:30-18:00
(含周六、周日)

展览地点:
敦煌市美术馆

前   言

长城和丝绸之路都是世界级文化遗产,一个纵贯千年,一个连通古今,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民族往来方面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千多年来丝路长城的反复修建就是为国际商队护路,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从甘肃兰州到新疆乌恰丝路南线走向与长城高度重合,长达2000多公里,足见陆上丝路对于长城的依赖。

新疆、甘肃段的汉唐丝路长城的特点鲜明:一是有烽燧就可以完成预警,不用修筑长墙;二是烽燧遍布丝绸之路沿线,控制着过往商队、使团、军队所需的水源,一方面控制丝路主权,另一方面为国际商旅提供安全和补给保障。历朝历代为了保证其畅通无阻在沿线不断地加固和修缮长城,在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和新疆等省市还留有大量丝路长城遗迹。

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丝绸之路开通,西汉首都长安便成为丝路最早的起点,此后丝路东起点不断发生变化:东汉的洛阳,北魏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在历史上都曾是丝路的起点。隋唐两朝的长安成为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的新起点。开封凭借漕运之利,成为北宋时期的丝路东起点。到了元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改为元大都(北京)并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丝路东起点的变更有力地证明了丝绸之路是和平与发展的产物,而丝路长城保护了丝绸之路,也保护了世界和平。丝绸之路在长城的护佑下,成为中华文明连接西域的文明纽带,使得丝路长城沿线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高热度地区。

本次展览是中国长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教授及团队十年的心血。我们撷取丝绸之路沿线现存长城资源的研究精华,从几万张数字航拍照片中精心选出百幅作品构成本次展览内容,多角度展示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的千年守望,呈现一场视觉文化盛宴。让我们一起去感悟那些伫立在沙漠中的长城烽燧、城堡和关隘的岁月沧桑;回望当年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空前盛况。今日中国政通人和,“一带一路”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将让长城与丝路再续前缘,重新焕发夺目的光彩。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的文化自觉和宽广的文化视野将新时代丝路长城建设推向高潮。


 中国长城学会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中国长城研究院   

 2020年11月2日  


6.jpg
图1 中国长城研究院丝路长城考察地图

山西大同李二口长城遗址
7.jpg

图2 山西大同李二口明代夯土长城遗址


李二口长城见证了明代汉蒙民族的融合共生。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由宣大总督翁万达修筑于明嘉靖年间。李二口长城是典型的夯土长城,黄土夯筑、无包砖,有墩台和高大的墙体,是现存有较为完整的土筑墙体。



山西大同新荣区

镇川口烽燧遗址

8.jpg

图3 山西大同新荣区镇川口烽燧遗址


镇川口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地处山西省与内蒙古交界处。镇川口长城是万里长城烽燧最密集区域。长城上每400-700米设墩台1座,台高15米,旁有附台,双墩并列。如今,坍塌的烽燧以各种奇异姿势伫立,尽显沧桑美感,向人们诉说着四百多年的风雨。


山西大同云冈堡遗址
9.jpg

图4 山西大同云冈堡遗址


云冈堡遗址特点鲜明。下面是石窟,上面是长城。北魏道武帝(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也变为大同。云冈石窟开凿的同时开始修建长城烽燧。石窟是丝绸之路的精神保障,长城是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二者和谐统一,互为表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廷于云冈崖前重修建云冈堡,万历二年,又重筑新堡。与城堡周围的烽燧,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山西大同左云县
摩天岭长城遗址
10.jpg

图5 山西大同左云县摩天岭遗址


摩天岭明长城与西方教堂的相望相守,它体现了丝路长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摩天岭长城如一条巨龙盘踞在这巅峰沟壑之中,长约十公里,是居庸关以西保存比较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长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哥特式风格的西方教堂,由德国神父于1876年建立,突显异族风情。这也正是摩天岭长城与众不同的一段,蓝天白云下,雄伟的长城和高耸的教堂宛如一对至交,走过岁月的变迁,一同看云卷云舒。


山西大同汉长城遗址
11.jpg

图6 山西大同汉长城遗址

山西大同的汉长城遗址位于广灵县,是当年西汉丝路长城军屯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城址呈矩形,东西200米,南北350米。这里风光秀美,大同汉长城虽然已是遗址,但仍然守护着这片净土,常见成群的羔羊吃草的和谐场面。


宁夏盐池墩圈墩烽燧遗址

12.jpg

图7 宁夏盐池墩圈墩遗址


墩圈墩是中国长城研究院在宁夏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的烽燧遗址,它的墩台和坞墙形状完整。在宁夏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的盐池明长城,墩圈墩就藏在宁夏盐池高低起伏的沙丘上,从脚下捧起一把黄土,仿佛能看到它500多年来经受的战争洗礼和风雨侵蚀。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
肩水金关遗址
13.jpg

图8 甘肃与内蒙交界处肩水金关关门遗址


肩水金关遗址居于黑河东岸,汉代时为一座烽塞关城,是当时丝绸之路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肩水金关由关门、坞等组成,中国长城研究院在考察中发现汉长城肩水金关的关门遗址平面就是汉字象形文字“門”字的造型!金关出土汉简12,427枚,及各类实物,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

地湾城遗址

14.png

图9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

长城肩水金关地湾城遗址


地湾城是用来保护肩水金关的军用城堡,地湾城、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呈“品”字型东北西南布防,是丝路长城沿线重要的军事保障实施。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
东大湾城遗址
y15.jpg

图10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

“三城一关”遗址东大湾城


东大湾城为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是由肩水都尉坐镇指挥的更高一级城堡。与肩水金关、地湾城、西大湾共同构成著名的“三城一关”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安全保障。东大湾城的外城南北300米,东西200余米,但城墙痕迹已不明显,城中一座障保存基本完整,南北90米,东西70米,城墙高约9米,东面开门并有瓮城。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

西大湾城遗址

1678155535581143.png

图11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

“三城一关”遗址西大湾城


西大湾城由于紧靠黑河河岸边缘,随河床的自然扩宽,近年造成故址南、东墙分别被河水冲毁150米、125米的损毁。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的

西大湾城北烽燧遗址

17.png

图12 甘肃与内蒙古无人区

金塔县烽燧遗址-大汉雄风


大汉雄风像一位孤独的战士,屹立于甘肃与内蒙古交界的无人区内,千百年来守护着丝绸之路。因长年风雨侵蚀,因长年风雨侵蚀,四壁均酥碱坍塌脱落严重,有土坯暴露,其走势依稀可辨。千年蚀骨磨灭了外形,但傲骨犹存,遥指天际。因而赵琛院长将其命名为“大汉雄风”,寓意长城精神永存。


甘肃与内蒙古交界

大墩门大墩遗址

18.jpg

图13 甘肃与内蒙段大墩门大墩


大墩门大墩,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大墩门大墩作为酒泉以北丝路长城防线的要塞和据点,在巩固西北边防、保护丝路安全畅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嘉峪关
19.jpg

图14 甘肃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甘肃瓜州锁阳城遗址

20.png

图15 甘肃瓜州锁阳城遗址


甘肃瓜州锁阳城有学者认为是唐玉门关,现今的玉门关是距锁阳城二百多公里以外的敦煌小方盘城。玄奘西行曾在此讲课,并收了一个徒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孙悟空。

锁阳城之名缘于清代民间,因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



甘肃瓜州白虎烽燧遗址
21.jpg

图16 玄奘西行路过的白虎烽燧“白墩子”


白虎烽燧(俗称白墩子)旁边有水源,在新疆长城控制了水就控制了丝绸之路主权。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路过此烽燧,夜晚偷水被抓住。清林则徐发配新疆,曾在这里用餐、住宿。

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五个墩遗址
22.jpg

图17 甘肃敦煌莫高窟5个墩遗址


照片上的五个墩位于著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南山口,是丝绸之路敦煌郡的防御前哨。以前有人认为这五个墩是佛塔,因为它们在“佛教艺术地”的莫高窟。但是新疆哈密长流水6个连排烽燧的发现,确定了敦煌莫高窟5个墩不是佛塔,而是烽燧系统。据院长赵琛推测,5个小墩应该是古代夜晚用来点火用的烽台。


甘肃敦煌汉长城

当谷燧遗址

23.jpg

图18 甘肃敦煌汉长城当谷燧遗址


东距玉门关址5公里的当谷燧,是这一带丝路长城、烽燧的一个缩影。夹沙土夯筑,夯层不清。底宽5~7米,顶宽0.8~2米,高0.2~1.3米,沿线有烽燧2座。


甘肃敦煌阳关遗址

24.png

图19 甘肃敦煌阳关遗址


阳关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两关相聚二三十公里,形成完整的军事系统。如今玉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而阳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
25.png

图20 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是著名的“两关四郡”之一,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玉门关和阳关,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敦煌西北是玉门关,西南是阳关,与敦煌一同构成了伸向西域的文明手腕。玉门关关址各朝代有所不同,玉门关西汉在敦煌市,东汉至唐在瓜州县,五代至宋在玉门市,玉门关之兴衰,随国势而进退。


甘肃敦煌仓亭燧遗址

26.png
图21 甘肃敦煌仓亭燧遗址


甘肃敦煌仓亭燧始建于西汉,在玉门关附近,守护着汉到魏晋丝绸之路西部军需粮仓——大方盘城,在大方盘城的东南方。它屹立于西域上千年,它的生命像胡杨一样顽强。它现在表面崎岖,孤独地站在荒漠中,目光所及之处称得上荒无人烟,但它仍旧坚守着它最初的使命。


甘肃敦煌玉门关

河仓城遗址

27.png

图22 甘肃敦煌玉门关河仓城遗址


大方盘城是“昌安仓”遗址,此城建于汉代,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有些学者一直认为这里是“河仓城”,但实际上大方盘城的大小是河仓城的两倍多,城为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23米,南北宽17米,残垣处最高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为土墙两堵,把整个墙隔成了三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臂尚存。


甘肃敦煌与哈密交界处
大水烽燧遗址
28.png

图23 甘肃敦煌与哈密交界处大水烽燧遗址


中国长城研究院新发现——大水烽燧,位于甘肃敦煌与史称“西域襟喉,中华拱卫”的哈密交界处。大水烽燧的发现,为古丝绸之路防御线路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大水烽燧为夯土层遗址,烽燧平面呈现矩形,剖面呈梯形,矗立在丘陵地区的高地。它似一位身姿挺拔的将军,目光穿过历史的星空,低声凝语,诉说着守护丝路的荣光。


新疆阿克苏地区
齐兰烽燧遗址
29.png

图24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恰乡齐兰烽燧遗址


建于丝绸之路沿线开阔的沙漠平原上,其底部为方形,外表为梯形。虽历经千年,但烽燧主体部分保存完好,齐兰烽燧比孜尔尕哈高出三米,约十六米高。有可能是新疆现存第一高烽燧。


新疆哈密沿线

拉甫却克古城遗址

30.jpg

图25 新疆哈密沿线汉唐故城拉甫却克遗址


拉甫却克古城遗址是丝路繁华的见证。拉甫却克古城遗址呈“吕”字形分布,被果园和民房包围着,城内有高低不一的土墩和房屋残垣,南城东北角残存有角楼。站在古城西北角,高大的城墙、马面清晰可见。间隔一块葡萄地,墓地就在眼前。眺望远处,可辨仓储所在地。



新疆哈密了墩烽燧遗址

31.jpg

图26 新疆哈密了墩烽燧遗址


了墩烽燧位于哈密三道岭以西30多公里,是古时丝绸之路驿站的遗存。烽燧高约6米,底边南北长7.2米,东西宽6.4米,烽燧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四周墙体上有嘹望孔。烽燧西侧和南侧保存着两个院落,西院内有坎儿井,院墙外还有深深的壕沟。了墩直至民国时期还在一直沿用。


新疆吐鲁番

七康湖烽燧遗址

32.jpg

图27 新疆吐鲁番七康湖烽燧遗址


七康湖烽燧守护着火焰山中从中原来的唯一入口,像一个战士守护着丝绸之路上千公里唯一的一潭水。


新疆库车县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33.png

图28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黄金地段。烽燧雄伟挺拔,建于汉代。烽燧即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


新疆新和县
恰萨吐尔烽燧遗址
34.png

图29 新疆新和县恰萨吐尔烽燧遗址


恰萨吐尔烽燧曾与数以百计的烽燧一起守护着古代丝绸之路北线。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渭干乡哈拉库木村南约45千米。东北距塔什吐尔烽燧1.2千米、通古斯巴西古城约7.2千米,东南距博提巴什古城约5千米。烽燧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盗掘等因素破坏而损毁严重,基部被沙漠覆盖,西北部有一个盗坑。烽燧大致呈圆锥状,平面呈椭圆形,基部向上收缩变小,南北12米、东西8.5米、残高约6米。



新疆乌什县
别迭里烽燧遗址

35.png

图30 新疆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遗址


别迭里烽燧西邻别迭里河,扼守山口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烽燧之一,对研究古代丝路交通、军事通讯、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别迭里烽燧,古时称拨达岭位于乌什县城西40公里的乌一别路边戈壁滩上,西邻别迭里河,扼守通往别迭里山中的要冲。别迭里又名“窝依塔勒”,位于中吉边境地区。唐朝玄奘前去西域取经时曾经过此地。


新疆阿合奇县长城遗址

36.png

图31 新疆阿合奇县古长城阿合奇到乌恰县一线烽燧


阿合奇县长城资源与别迭里烽燧遥相呼应,可以迅速与别迭里传递军事信息,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有重要价值,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新疆乌什县
江尕勒烽燧遗址
37.jpg

图32 新疆乌什县江尕勒烽燧遗址


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江尕勒烽燧:东经75度14分2秒是目前发现的万里长城西起点之一!


新疆塔士库尔干县

公主堡遗址

38.png

图33 新疆塔士库尔干县公主堡遗址


公主堡遗址是一处军事性质的工程,从所处地势分析,与保卫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保留至今的古堡废墟,南面为一东西向土墙,长150米,高约10米。堡墙以土石与树枝相间垒筑。堡墙内有居住遗迹13处。后倚高耸蓝天的皮斯岭达坂,突兀高耸,险峻挺拔,有城垣、重门、地穴和石室,当地塔吉克人称它为“克孜库尔干”。



新疆乌恰县

玛什热普烽燧遗址

39.png
图34 新疆乌恰县玛什热普烽燧遗址


中国长城研究院在丝路长城线路上的重大发现——玛什热普烽燧。玛什热普烽燧位于新疆乌恰县,是丝路长城最西边的烽燧。





策展人:赵琛 

纪实摄影:高路 彭程

内容编辑:高路 吕东珂

内容编辑与版式设计:周宇菲  马志鹏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